
电力电缆受潮是影响其绝缘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问题,主要原因涉及材料、工艺、环境及人为因素。以下是详细揭秘:
一、电缆结构缺陷或材料问题
绝缘层或护套缺陷
生产过程中若绝缘/护套材料混入杂质、有气泡或厚度不均,会形成透水通道。
劣质材料(如吸湿性强的聚乙烯)易吸附水分。
金属护套(如铝套、铅套)破损
机械损伤或腐蚀穿孔后,水分直接侵入缆芯。
二、生产与工艺问题
导体或屏蔽层受潮
铜导体若未彻底干燥(含氧化层或残留水汽),挤包绝缘后水分被封闭在内。
半导电屏蔽层涂覆不均匀,导致电场畸变引发局部受潮。
电缆填充不密实
阻水带、阻水纱等填充不足,无法有效阻挡纵向渗水。
三、敷设与安装不当
施工损伤
拖拽电缆时刮伤外护套,或弯曲半径过小导致内部结构开裂。
接头处理不当(如密封胶未填满、热缩管收缩不紧密)。
敷设环境潮湿
直埋电缆沟内有积水或未做排水措施,长期浸泡导致护套老化渗水。
四、储存与运输问题
存储环境潮湿
电缆端头未密封,暴露在潮湿空气中(如雨季仓库)。
电缆盘长期放置于露天环境,护套吸潮。
运输中防护不足
海运或雨天运输时未用防水篷布覆盖,电缆端头进水。
五、运行环境因素
温差导致的凝露
昼夜温差大时,电缆管内空气冷凝成水(尤其通风不良的隧道或管道)。
地下水位高的区域,电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。
化学腐蚀
酸碱性土壤或工业污染区域,护套腐蚀后失去防水性。
六、其他原因
生物破坏:啮齿类动物咬破护套,或白蚁蛀蚀。
设计缺陷:电缆选型不当(如普通电缆用于高湿度环境)。
预防与解决措施
生产端
采用干式交联工艺,确保导体干燥;使用阻水材料(如阻水粉、铝塑复合带)。
施工端
严格检查电缆外观;接头处采用双重密封(胶泥+热缩管)。
运维端
定期红外检测排查局部受潮;敷设时设置排水沟或通风井。
通过系统性控制材料质量、工艺规范和施工标准,可显著降低电缆受潮风险。